夏代玉器:玉戈、玉鲰、玉戚、玉刀
夏代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,由于文献资料的不足和考古材料的缺乏,其文化内涵长期以来一直不甚明了,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和研究的逐步深入,夏文化已初露端倪。从河南慑师二里头文化①出土的玉器来看,夏代玉器明显受到红山文化、良诸文化及黄河流域龙山文化时期玉器的影响,并在造型、装饰和制作工艺等方面与商代玉器有着直接的渊源。特别是二里头玉器的3种装饰方法更是对商玉影响至深,其一是在玉器两侧雕出锯齿状扉棱;其二为阴刻直线纹,即由成组雕刻的较深且细的纵横阴线构成图案;其三为勾撒法,即先按图案纹样明刻线条,然后将阴刻线一側的浅壁磨成一定的坡度,这些装饰方法在商代玉器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。现将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玉器简述如下
玉戈多为直内、窄长援,具有早期戈的特征。如其中一件系由南阳玉制成,通长30.2厘米,援宽6,6~6.9厘米,厚05~0.7厘米,双重内,内中部有一单面穿,穿擾间有若干阴刻细线,双面刃,每面刃中部均有凸棱,刃锋交界处呈弧形隆起。
玉鲰发现不多,其中一件长9.2厘米,宽8~9.4厘米,乳白色,通体磨光,平面梯形,中上部钻两圆孔,具有较原始的特征(图一九:2)。
玉戚两侧均有锯齿状扉棱,可分为两种,一种略呈长方形刃部微弧(图一九:3)。另一种背部稍圆,两侧近直,刃分4段,两面直刃,中部钻一大圆孔,又称璧戚(图一九:4)。这种戚与商代的同类器物在形制上非常近似。
玉刀包括刀形边刃器和刀形端刃器两种。边刃器发现有三孔和7孔的玉刀,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七孔玉刀,长60.4~65厘米,宽9.5厘米,厚0.1~0.4厘米,背部有七个圆孔,两侧有对称的锯齿状扉棱,两端近扉棱外均有细密阴刻斜线相互交织成的斜方格纹(图九:5)。这种形制的石刀在薛家岗遗址曾大量出土,是新石器时代常见的器形。刀形端刃器也有发现,如其中一件,长48.1厘米,中宽114厘米,青灰色,通体磨光,端部凹弧刃,两阑起扉棱(图九:6),与神木石峁龙山文化所出的同类器物相似
评论 抢沙发